師者 所以傳道 授業 解惑也。 一個是初出茅廬的教育工作者,一個是教導人生的老師。 到底傳什麼道,解什麼惑呢?
孩子是这样啊,然后呢?不知道吗?
刚开始成为教练的时候,常常向经理报告学生们的状况,尤其是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个案。通常报告完毕,经理会问我:“嗯,然后呢?”
呃?然后呢?然后当时的我也不知道要怎么回答。
最近有一些新进教练,也是很会报告学生的状况。结果,报告完毕,轮到我问:“啊,然后呢?”
有些家长也是常常向我投诉说,孩子在家里不读书,打电玩,不尊敬父母,顶嘴,等等一大堆的罪名。那么然后呢?你做了什么?
“啊,不知道哦。”不管是家长或者新进教练都会这样回答。
当然,自己也曾经是说“不知道”的人,因此听到对方说“不知道”时,自己也会在内心笑一下:我以前也是这样啊。不过,不要只说“不知道”把手一摊就当作没一回事。问你“然后呢?”,并不是要挑战你,也不是要推卸责任。
我们总是习惯于挑出毛病,指出问题,但是很少去想:“然后呢?”
我们总是习惯看着问题而感到烦恼,却很少去想:“然后呢?”
我们总是习惯争论问题出在哪里,争论是谁对谁错,却很少去想:“然后呢?该做什么呢?”
因为只看见问题而没有思考解决方法,所以不知道要做什么。就算你不知道,也应该想办法做些什么。放着不管是不行的,应该要去思考并研究解决方法。研究会让人看到最好的方法并且确认。如果研究后再去做就不会辛苦 (郑明析牧师)。
为什么有些父母可以和孩子好好相处?为什么有些教师可以好好管制学生?一定有原因的嘛!没有人天生就能做好父母或者好教师的,都是因为不断研究而慢慢改善的。即使是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,阿黛尔•法伯 (Adele Faber) 以及伊莱恩•马兹丽斯 (Elaine Mazlish),也是一路反复试验, 不断尝试各种方法,不断犯错,不断从错误中学习,才研究出最好的教育方式。
研究,就是去彻底了解真实的状况。研究,就是寻找最好的解决方法。
如果仔细研究的话,产生行为的时候,都有前因和后果。怎么说呢?举个例子:
前因:孩子今天被老师责骂了,心情不好。
行为:回到家里,对你说话粗声粗气。
后果:你的反应是什么?
如果你的反应是:没有反应;他心情不好嘛,没关系;那么,孩子会怎样想呢?以后,孩子说话还会粗声粗气吗?
恐怕孩子会想:爸爸/妈妈没有反应,看来这样说话是还好的。以后,孩子心情不好,还是会粗声粗气地对待你的。
如果你的反应是:哦,对不起,你说话的语气不好,请你改正你说话的语气; 那么,孩子会怎样想呢?以后,孩子还会粗声粗气吗?
这时,孩子虽然不高兴,但是他会知道:哦,这样说话是不好的。以后说话要注意语气。
这些看似简单的反应,是心理学家、教育家和父母们不断尝试各种方式之后所研究出来的。如果没有仔细研究,就不会知道要怎样教育孩子了。以后,当孩子出现某些行为的时候,要问自己:“然后呢?我该做什么?”。不要再说不知道了,尝试去思考并且研究孩子的行为,才能找到帮助孩子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