뉴스_보도자료

[關鍵評論網] 硬漢牧師的人生智慧:現在我到了連自己得救都覺得很困難的年紀

 

 

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

牧師說:「我的意思並不是說因為認定佛教,就要丟棄教會,跑到山上的寺廟去。應該要一邊相信耶穌,一邊努力理解佛教,然後認定對方,這樣才能對話,也能達成真正的和平。」



文:鄭範錫


對話

來到月明洞工作已過了很久的歲月。幾年前,在中秋連假快結束的某一天,我散步途中看到有幾棵樹還沒剪枝。本來想要就那樣經過,卻還是到倉庫取了工具、爬上樹剪枝。此時有個人看著我。我剪枝完了之後下來,以為他已經走了,但他還待在那裡。


「您好?假日您還工作啊!這裡有飲料,喝一下再做吧!」


「謝謝,人生哪有假日,工作比休息對人生更有幫助,不是嗎?」


「您在工作,卻好像哲學家喔!」


「我只是在這裡工作的人,您假日也沒待在家裡,獨自跑來這裡嗎?」


「我也是休息一天之後沒什麼事做,而且家人也不在身邊。來到這裡很安靜,走走松樹步道,頭腦會變清晰,內心也會舒坦。」


「原來您不是第一次來這裡啊?」


「這次是第三次。我都是獨自靜靜來了又走。我就快要退休了,現在開始苦惱剩下的人生該怎麼度過?」


「人生說短很短,說長也很長,我也是活到現在,真的覺得人生很短暫。我的老師教導說:『如果學習了真理卻不實踐,就會一無所用,把今天當作是給你的最後時間,努力生活吧!』而且他也這樣生活了。」


「說得真好。真理很難學,但實踐更難。只要按照所學的生活,難道會無法達成理想世界嗎?」


「冒昧問一下,您是做什麼的?」


「其實我是聖職者。」


「您好像不是和尚,那麼就是牧師或神父囉?」


「我是牧師。」


「通常牧師來這裡一次,之後就不太來了,您不一樣耶!」


「我沒什麼特別不一樣。每個人價值觀都不同,不是嗎?不能帶著先入為主的想法來看所有一切。在努力瞭解彼此的過程中就能彼此瞭解,不是嗎?」


「牧師您的想法似乎很寬闊。您說來了三次,您喜歡來這裡的原因是什麼呢?」


「我真的很喜歡這裡!這裡的一切都很自然。雖然開發過,但是完全沒有人為的味道,也不會很吵雜,真的很棒。大自然讓人感到舒坦,大自然擁抱所有一切。人類則是只喜歡自己喜歡的人,只想跟那些人聚在一起生活。在大自然中,闊葉樹和針葉樹、荊棘、甚至雜草,全都相處融洽,不會爭吵,和諧生活,不是嗎?人們要是跟自己想法不一樣的話,就只會說自己才是對的、彼此爭吵,這不是神期盼的生活方式。您在這樣的地方工作應該很辛苦,不過這裡空氣很好、對健康也好,多好啊!」


「是的。就算天氣這麼熱,只要躲到樹蔭下就涼快了。流汗之後在樹下喝杯水,就會通體舒暢,那比任何食物都還要美味,也會讓內心愉快。來到這裡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美麗就夠了,可是要是看到有些人不用單純的心來看,還往不好的方向思考,心情就會不舒服。」


「請不要在意。世上有多少人就會有多少種想法。就算一樣的現況,也會出現無數種不同的意見。我也是一開始對這地方有不好的偏見,可是來到這裡跟人們對話之後,才知道我到那時為止的想法是錯誤的。這裡的人跟我對話時說:『今天是神讓我們相遇的。』還說:『感謝神、感謝耶穌。』光是跟我對話的時候就講了許多次的感謝。一開始,我還以為他們是受到訓練才那樣講話的。


第二次來的時候我才得出結論,那不是被訓練出來的,而是因為正確學習了關於神的部分,所以才這樣的。因此我體會到:『啊!在這地方也教導、學習神和耶穌啊!』甚至年紀很小的學生也會很自然地說出:『感謝神、感謝耶穌。』雖然我在這裡沒有遇見很多人,可是我想我遇見的每個人都是服事耶穌來生活的。」


「感謝牧師您把我們看得那麼好。我們學到的是,總是要以神和耶穌為中心,要按照耶穌的教導來實踐愛才可以。您應該有看到吧?有顆石頭上刻著『唯有主神』,那是我們信仰的根本觀念。」


「我看到了。第一次只是看了沒想什麼,但在和這裡的人對話之後,才知道為什麼要寫那些字。我想那是這裡的指導者的教育目標。我也牧會超過四十年了,現在就要超過七十歲,快要退休了。其他人說我是成功的牧會者。我看過無數的人,但我總感覺我受到的鍛鍊不夠,所以講話不夠新潮,行動也不怎麼樣,但是我知道真實的內心可以傳達給對方。並不會因為受過訓練,真相就不被人看見,不論是誰到了我這把年紀,應該都有辨別真假的能力。」


「您牧會成功,而且就快退休了,而且還這樣回顧人生,我感覺您這位牧師真棒。」


「哪裡成功了?我思考過,我是否像別人說的那樣真的是個成功的牧會者。教會大、教友多不代表成功。聽了我傳達的話語之後,教友們為了像主那樣生活而努力,唯有這樣我才算是度過正確的生活、有正確地牧會。我認真地想過了,但我對自己的提問沒有自信。在我自己看來都這樣了,在主看來又會如何呢?」


「認真地回顧自己的生活,這麼做本身不就是成功嗎?」


「我不認為。我來到這裡的時候,看到這裡的人們努力禱告。大家都向神獻上感謝,也親切地、真心地對待來訪的人。我以為是第一次才這樣,可是第二次也這樣,今天是第三次,今天也是一樣。我深刻地思考過了。那些聆聽我傳達話語的人們是否像這裡的人那樣努力禱告、相信神、總是以喜悅的心來對待人們呢?我如此認真思考了。有人批評說這裡的人錯誤地相信神,但實際上你們卻是這麼努力地相信神,讓我看到受到衝擊。我牧會很久了,可是當我思考『那些聆聽我傳達話語的人們有這麼感謝神嗎?』我對自己沒有自信。」


「我們的老師教導說,聽了話語之後就要按照話語實踐才可以。開發這裡的期間,老師比我們做更多工作。雖然條件不好,工作環境也很惡劣,但是老師展現出感謝神的生活榜樣。我們學習到,一天要感謝神、感謝耶穌一百次以上。老師教導說:『怎麼會沒有可感謝的事呢?能活著不就是最可以感謝的事嗎?沒有的話,就要把可感謝的東西找出來才行。』不懂得感謝的人不是真正的信仰人。」


「說的沒錯。聽完話語、打開教會的門走出去後就立刻忘記、不實踐,所以生活才沒有變化,沒有喜悅也不覺得幸福。那樣的人很多不平不滿,只會跟別人比較、總是覺得不夠,之後就失去希望、感到絕望。以前有句話說:『不要用耳朵做生意,要用眼睛做生意。』就像這樣,如果親眼看過再聽聽看,不理解的部分也會理解,誤會也會解開,我來這裡後瞭解了這一點。相信並不重要,按照相信的來生活才是更重要的,不是嗎?應該要感謝能活著並喜樂地生活才對啊!」


「牧師一番話我受益良多,您今天似乎比較空閒。」


「不。我快退休了,心情很複雜,所以才來這裡走走,想要稍微整理一下想法,走著走著偶然間看到你在這邊工作才停下腳步。來到這裡就能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中,得到內心的和平。我看著你工作覺得很有趣,時間過去了也不知道,就一直看著。看到你剪枝,我也想要學習一下。」


 


▲ Photo Credit: Erwin Soo@Flickr CC BY 2.0



「牧師,這比看的還要難。我上去也很花力氣,腿還會發抖。這是上了年紀就不能做的工作。不過小樹可能還好,您學這做什麼呢?」


「我學一學,退休後整理院子時派得上用場。」


「您不要學這個,退休後如果要整理院子,就聯絡我吧!我們變熟了,我可以去幫您整理。」


「你可以飛來美國嗎?我太太過世了,我有個孩子住在美國,他叫我過去,所以我正打算要去。」


「關係好的話不要說美國,更遠的地方也會去的!牧師,美國不像我們國家這樣修剪樹木。他們就放著樹木長大,所以不用特別學也可以。」


「種樹、剪枝方面也有方法和原則吧?」


「我不是專家,所以沒什麼能特別告訴您的,不過開發這裡的老師在工作方面曾囑咐過幾件事。他說:『如果要種樹,就要珍惜樹、帶著愛的內心來整理它。人不能偏向一邊、要均衡才可以;同樣地,種植樹木也是一樣,要幫它找到均衡,不讓樹枝偏向一邊。


所有萬物都不屬於人,一切都是屬於神的,所以要看為寶貴、要好好珍惜,也要感謝應允我們使用這一切的神,要帶著這樣的內心來使用才對。』老師囑咐說,神並不在遠處,不管做什麼、不論在何時何地,祂總是保守我們,有困難時就幫助我們、時常與我們同在,不管主人在不在,都要全力以赴去做。


想必您也看到石頭造景了,那工程真的很危險。一次經驗也沒有的人在十年當中進行工程,可是連一根手指受傷的人一個也沒有,若不是神同在,這怎麼可能呢?這裡不是院子,不需要大幅修剪,只要整理一定必要的部分,讓它自然生長就可以了。不管樹長得大或小,都能帶給我們喜樂和益處。牧師您帶著寬廣的內心、努力理解許多事,有件事想請教您。請問您如何看待異端呢?」


「關於異端,用神學的角度來講也可以講出複雜的理論,不過人們似乎認為『跟自己不同的就是異端』。然而,聖經中耶穌說關於異端,我們不要隨意判斷。有人問耶穌田中的稗子要怎麼處理?耶穌說:『放著吧!秋收時主人來到就會分別麥子和稗子,麥子會收到倉庫,糠秕和稗子則會用火燒掉。』


人是無法定罪跟審判的。時候到了,唯有神能進行審判。我們努力傳揚福音、按照主的話語實踐就夠了。應該要彼此認定才對。我必須認定對方,這樣對方才會認定我們。宗教也有很多種,相信的方式也像人數那麼多樣,不是嗎?我的教友超過一千人,就算聆聽一樣的證道,接受的情況也各有不同。


所以有個宗教學者說,宗教數量像人口數那麼多。現在不是多元化的時代嗎?有我就會有對方。如果主張只有我才是對的,這樣其他人就不會接受那點,也不會認定,不是嗎?主張只有我才是對的,這是傲慢、是自命清高。在怪罪、指責別人之前,先要反省自己才行。對錯只有主才知道。」


「您說得對。牧師您似乎擁有廣納世上的寬廣內心。不過,不能因為是多樣化時代,就那樣隨便跟著別人走吧!要守住自己的定位並且認定別人、擁有尊重的心,這樣才能理解彼此、和平共處。」


「沒錯。我的意思並不是說因為認定佛教,就要丟棄教會,跑到山上的寺廟去。應該要一邊相信耶穌,一邊努力理解佛教,然後認定對方,這樣才能對話,也能達成真正的和平。我年輕時也曾用二分法來判斷一切。後來年紀越大,越瞭解到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,我敞開心門去認定、理解對方,因此睜開了嶄新的眼睛。有誰能知道對錯呢?都只是人們的判斷罷了!有誰能到神的面前自信地說我是義人、我得救了?我年輕時充滿了野心,似乎可以把所有人都引導到主面前。現在我到了連自己得救都覺得很困難的年紀,到了這把年紀我才體會。」


「我跟您學習到很多。希望能留下您的聯絡方式。」


「好的緣分就是這麼自然地相遇。如果有緣,會再見面的。誰知道搞不好能在美國見到面呢?很開心見到你。」


儘管是幾年前短暫的相遇,不過我們似乎進行了真的很深刻的對話。



書籍介紹

本文摘錄自《古木故事:鄭範錫的人生智慧散文》,明人出版

*透過以上連結購書,《關鍵評論網》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。


作者:鄭範錫


一位帶著韓國精神的鐵漢老大,對家人有情有義,對事勇於犧牲承擔,在台灣人對韓國人誤解又好奇的年代,鄭範錫透過筆鋒道出對父母、家人及社會的觀察,以信仰的栽培,傳遞出真正美好的義理人情,不拘一格的獨到見解極具現代性,讓人看見不一樣的韓流。


作者誕生在二戰之後,經歷人生的風霜淬鍊出智慧,除了擔任大型自然石頭造景與靈修園總工程師,也在世界各國大專院校進行巡迴演講,足跡踏遍全世界。歲月積累出人生各方面的成功,同時帶著風趣瀟灑,不論是長輩或成功人士,或是年輕一代,都能相談甚歡,是年輕人眼中另類的硬漢老大。本書集結了他如結晶般充滿智慧的人生對話。


書名《古木故事》裡的「古木」,是他部落格的名稱,也暗指自己就像棵很老的樹。是那種表面好端端的,裡面卻空空的,只能維持生命的樹。值得慶幸的是,因為長的醜看來無用,而沒有被砍為木材,倖存下來成了古木。


 

 


全文報導 : https://www.thenewslens.com/article/86557

조회수
50,697
좋아요
2
댓글
2
날짜
7/1/2018